博物馆是保存珍贵的重要场所,而的保存对环境有着复杂而严格的要求。藏品在保存中易受到环境气候、空气污染、光线辐射、昆虫危害、微生物繁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。科学研究藏品在库房中的保存环境可避免受到损坏,延长藏品的寿命。库房内温度和湿度的环境变化就成了影响保存佳状态的主要因素。不管是博物馆还是档案室都是对温湿度有极高要求,而且对监测温湿度的记录仪设备也是有极高的要求。我们公司生产的温湿度记录仪,因为其地数据记录、更方便的数据存储、更便捷的数据分析功能,所占市场份额逐年猛增。带有USB接口的无纸温湿度记录仪更是极大的方便了数据的和保存,多种通道测试并且同时显示数据,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数据超限,则通过手机微信/短信/电话等方式及时报警通知,被各大的科研院名校的博物馆及档案室都得到了很好的使用。
科学控制温度饲养桑蚕对产量的提高至关重要,在整个过程中用温湿度记录仪全程监控,过程中重点注意严格消毒是防治蚕病发生的首要技术措施。一般在养蚕前7天用含有效氯1%的漂澄清液,或3%的甲醛药液进行蚕室蚕具卵消毒,保持室温,药温25℃30分钟,蚕室内的蚕具要摆放开,以确保喷到药液,封闭门窗到养蚕前2天~3天再通风换气。蚕网等零量用具可用开水煮沸消毒。把出库的桑蚕种放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中,使蚕按预定日期孵化出来叫催青,也叫暖种。一般在实生桑开2片~3片叶开始催青。集中催青室要事先清扫干净、消毒,用长1米、宽0.35米、高0.5米的木制催青箱,箱四周上半部钻直径1厘米圆孔通气,箱底铺无毒塑料布,上放2厘米~3厘米厚湿沙,竖挂40张~50张桑种卵,盖好放到热炕上,从天20℃开始到第5天升25℃,第7天25.5℃保持到1天开始孵化。为节省劳力和统一技术标准,好实行集中收蚁,集中饲育小蚕。把刚孵化出来的蚁蚕收集起来开始喂叶饲养的过程叫收蚁。在经过消毒处理的蚕里铺无毒塑料布和撒上一层桑叶,再把蚕种卵面朝下压在桑叶上,经过20分钟蚁蚕就爬到桑叶上,撤去蚕种卵纸立即盖严等明早再出蚕。按蚕箱大小定座给桑叶,1日龄~2日龄小蚕用切碎嫩绿叶每天给桑3次~5次,每次给桑都要撒均匀,上盖塑料布,保持26℃~27℃,3日龄25℃~26℃,湿度80%为宜。
温湿度记录仪的基本功能到底有哪些?
对于温湿度记录仪这个名词很多人都有所耳闻,甚至还会觉得该种记录仪就是类似于温度计一样的东西,具有测量温度的功能,其实不然,除了具有测量温度的功能,该记录仪还具有一些其他的功能,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!
首先,温湿度记录仪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记录外部温湿度的一种仪器,所以具有测温湿和记录的作用,同时其机器具有一定的智能性,能够将其所测出来的温湿度记录下来,从而加以存储,便于我们使用查阅,是一种十分方便的仪器,所以在生活中很是被人们常用。其次,其测量出来的数据,除了能够被储存起来以外,还具有数据传送的作用,通过无线接口,亦或是其他的方式,使用者可以将该记录仪里面的数据传送到电脑上,从而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和做报告,所以一般都是一些所使用的一种仪器,而非我们日常的家庭。后,我们还可以对这些测量、储存的数据进行编程和分析,从而使得这些看似普通的数据发挥其作用来,更有甚者是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。
由此可见,该温湿度记录仪的基本作用是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,一旦记录的数据有任何一点的差错,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研究者数据上的大偏差,所以除了了解其基本的作用外。我们还需要妥善的保管才是。